2011年12月28日星期三

端粒(Telomere) 知道你活多久?

[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6/14/c_121533948.htm



    端粒就像DNA的帽子,保護DNA重要信息不丟失。每次染色體進行復制的時候,末端的DNA總是會發生丟失。為了防止重要遺傳信息的遺失,端粒會“犧牲”自我,貢獻出自己的片斷。長期下來,端粒就會越來越短。很多科學家相信,端粒的長短與細胞的壽命有著重要的聯係。很多癌細胞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就是因為它們能夠維持較長的端粒。另外,端粒還能夠阻止旁邊的DNA合成RNA。
    一種新的血樣檢測試劑盒年內將要在英國面向公眾出售了——這則看似不起眼的消息近日卻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原來,這是檢測人體細胞內“端粒”長度的工具,據說可以借此預測人類的壽命。

端粒究竟是個啥東西?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發育、生長和死亡每時每刻都在體內進行著:老邁的細胞死去,新生的細胞又佔據了原有的位置。這種新陳代謝是我們保持活力、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礎。然而,新一代細胞的產生並不是無窮無盡的,隨著分化新細胞的能力越來越弱直至停止,個體的衰老與死亡也就如期而至。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揭開衰老的秘密:為什麼人類細胞不能無限分裂下去?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制約著它?而與此同時,瘋狂的癌細胞卻又能突破這個限制,獲得“永生”,其中道理何在呢?

端粒的發現以及對其功能的研究為我們初步解開了人類衰老的謎團。在人類細胞核內共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是雙股螺旋DNA,是決定我們生老病死的遺傳物質。每當細胞分裂增殖,細胞核內的DNA也同時發生了復制:先是由兩股變為四股,再分別進入新產生的兩個子代細胞中。然而,DNA的復制卻有一個小瑕疵:由于在復制過程中DNA雙鏈的延伸方向相反,導致其中有一條鏈的復制必須借助某種引物才能完成,直到該鏈復制完成後再將引物去除。然而原先引物所在的部位將無法被復制,這會導致每次細胞分裂(DNA復制)都會損失一部分遺傳物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自然為染色體設計了一段保護性區域,這就是端粒(Telomere)。

簡單地說,端粒就是染色體末端的“帽子”,在復制中代替重要遺傳物質被“磨損”掉。也有人將端粒比作鞋帶末端的塑料套,一方面保護“鞋帶”(DNA)本身不被降解,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染色體相互融合。一旦端粒被耗盡,染色體也就無法保持穩定,細胞也將走向死亡。所以,端粒的長短,往往代表細胞分裂潛力的大小:端粒越短,表明細胞年紀越老,剩余的分裂次數有限;端粒越長,則意味著細胞的活力越強,人體的生殖細胞就具有最長的端粒。

端粒檢測是不是預測壽命的“神算子”?
科學家們聲稱:現在,您只要付出500歐元(約合4600元人民幣),就能得到這項端粒檢測的結果;而根據這些結果,就可大致了解您的“生物學壽命”以及還剩下多少日子可活。換句話說,英國即將上市的這種試劑盒,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檢測端粒長度來預測壽命的技術。

經過上面的解釋,通過檢測端粒長度來計算壽命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事實上,端粒對壽命的指示意義已經被不少科學研究所證實。2003年,科學家在對143份血樣進行研究後發現,端粒的長短能夠較好的指示年滿60歲後壽命的長短;2007年,蘇格蘭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具備長端粒的人發生心臟病的幾率更低;2009年又發現某些患有遺傳性骨髓疾病的人端粒也較短。這些都為利用端粒檢測來預估壽命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事實依據。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能夠延長端粒長度的酶——端粒酶。在絕大多數人體細胞中,端粒酶都是沒有活性的;而癌細胞、生殖細胞之所以會“長生不老”,正是端粒酶大顯身手的結果。動物實驗證明,缺乏端粒酶的轉基因小鼠會發生早衰,而這一過程會被注射端粒酶逆轉。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和研究,使得來自美、英、澳的三位科學家分享了2009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從上述事實來看,即將面向大眾的這種檢測技術還是具備比較堅實的科學基礎的,並非如街頭算命卦攤那般的“忽悠”。那麼,花費500歐元來一次這樣的端粒“算命”是一個好主意嗎?科學家們認為,目前研究水平尚不能將端粒長度的檢測結果與預期壽命精確對應。“我們只知道那些出生時端粒就較短的人壽命會較短,”這項技術的發明者之一,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瑪利亞說:“但我們尚不能確定那些端粒較長的人一定會活得更長。”檢測端粒長度更大的意義可能在于它會提示某些年齡相關疾病的風險大小,例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惡性腫瘤或者心臟病等等。所以,它遠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神奇。

商業化運用背後的道德風險
即使有一天,我們能讓端粒檢測與預期壽命相對應,這樣的檢測合適嗎?對于個體而言,不同的人答案也會不同。一部分人會對“我究竟活了多久,還可能活多久”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甚至可能會依據不同的檢測結果來調整某些人生規劃;還有一些人大概會不以為然:人生的境遇無法預知,DNA檢測對真正的命運來說毫無意義。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

然而對于群體來說,普及這樣的檢測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作為個人,你可以選擇檢測或者不檢測,但是你幾乎無法控制或要求他人與你採取同樣的選擇。也許有一天,保險公司會要求你提供端粒檢測報告才同意您投保那些端粒較短的人或許會為此支付更高的保費……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你的上司,你的雇主,你的領導甚至熱戀中的女朋友可能都會比你本人更關注你的端粒檢測結果,並想方設法得到它。你的隱私將面臨嚴峻考驗,或許整個社會將因此彌漫在猜忌和懷疑的氣氛中。當然,最嚴重的可能還是“基因歧視”。總體說來,向大眾開放類似的DNA檢測技術還是應當經過深思熟慮,並將其流程置于嚴格的監督之下。

還有一些科學家擔憂這種端粒檢測技術會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導致一些來路不明的“抗衰老藥物”和偏方大行其道。這無疑也會大大抵消該技術所帶來的好處:本該指導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習慣,以便做出相應預防的檢測結果反倒催生了毫無必要的藥物濫用或恐慌,相信這也不是此項技術的開發者所願意看到的。

所以,筆者認為,盡管端粒檢測是個好技術,但在將它應用于商業化的“算命”之前,還是應當審慎一些;如果有朝一日這項技術來到我們身邊,我也寧可先觀望一下。(趙承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